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,近日,服装学院“匠心衣道·服育未来”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安阳殷墟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。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甲骨片、青铜器等文物,指尖仿佛能触到三千年前的文明温度,这场特殊的“设计采风课”,让那些沉睡的文化密码有了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的可能。
实践团成员围绕文物细节展开热烈讨论,将具体元素转化为可操作的创作构思。甲骨文的象形线条灵动飘逸,团队计划先用数码软件提取核心轮廓并简化,保留其特有的动态感,将其应用于日常服装设计中——比如绣于卫衣袖口或印在衬衫胸前,既彰显文化韵味,又兼顾日常穿着的实用性。
面对造型独特的青铜鸮尊,则可以按比例缩制成毛绒玩偶。保留其勾喙、圆目等标志性特征,躯干上繁复的饕餮纹则简化为连续的刺绣轮廓,避免图案过于密集影响手感,使其成为兼具观赏性与互动性的文创伴手礼。
团队在总结中达成共识:传承并非对文物的简单复刻,而是紧扣其本体特征,通过适宜的材料和工艺进行创造性转化。甲骨文的线条、青铜兽的造型,无需过度赋予象征意义,只需以实用方式融入现代物件,便能让传统符号自然走进生活。
此次三下乡之行,让同学们对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:当殷墟的文化基因通过巧思融入衣食住行,传统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,而是能在时尚浪潮中持续生长的鲜活生命力。


(文:巴若易 图:马钰翔、来俊豪 审核:潘景果)